大約半年份的檢討(開始寫的時候還是六月尾),主要記錄:
筆記系統的變化與調整
過程中的發現
將來的探索方向
本來打算當作流水帳式記錄,不希望花費太多時間撰寫(但有點事與願違),儘量以點列式長話短說。
0. 釐清「筆記系統」
儘管平日將筆記及生產力相關的資訊統稱為「筆記系統」,實際上的內容遠不止於筆記,更多的是各種管理模式與筆記方法,Nick Milo提出的概念亦有相似特性。所以,本文提及的「筆記系統」並不限於筆記,而是數個系統結合而成的集合體,大致分為4個部份,各自有不同的筆記種類或運行方式:
促進或協助思考、當作興趣的寫作系統
增長並鞏固知識的閱讀系統
以成品(output)為重點的專案管理及規劃系統
確保各系統與實踐過程接洽的操作系統
1. 半年流水帳
年初仍在幾款筆記工具之間搖擺不定,除了貪新厭舊心態作祟,還因為系統尚未穩定,當未能實現目標時,自然而然便怪罪於工具而非自己。此處犯了兩個錯誤:
我認為會有一種「完美」工具替我解決問題:但是,解讀問題的關鍵在於心態及方法,而不是工具。
我企圖以單一工具處理所有系統的事項:這是無需解釋也能斷言的事——不可能(笑)
轉了一圈,目前配置算是比較穩定了:
回到的Simplenote + Typora組合,Simplenote類似暫時收集箱,主要工作的地方則在Typora。
捨棄了Notion和Dynalist,轉用Chrome插件與Google工具彌補。
轉移經過如下:
由Simplenote轉去Notion
由於試圖以一種工具處理所有事情,Notion頁面設計最多,似乎是最佳選擇,結果當然失敗了,觀察如下:
必須重申,「只使用一種工具」的想法無論從實用或安全考慮,都不應採用。
Notion範本琳琅滿目,固然是優點,但要是自身筆記系統不穩定,反而會眼花繚亂,不知從何入手。要是隨意挑選一種使用,有機會因不理解背後的原理,使管理方式更加混亂。
這種情況下,似乎直接參考成功的系統比較好,Youtube有很多相關教學(例如、),不贅。
Notion速度不夠快,無法離線使用。
由Notion轉去Roam Research
改用Roam Research規劃工作及專案,同時收集想法。Roam就像瘋狂實驗室,提供了各種天馬行空的工具,只要放膽嘗試不同插件或連結方式,就能得到新的靈感,協助系統設計。
由於自由度很大,需要學習,零碎內容變多後,加入才會比較方便,漸漸會明白自己需要哪些功能、使用哪些資訊才能把筆記搜出來、怎樣使用範本才最能減少重複的工作等等。
捨棄的原因:
Daily Page的形式不適合我,即使雙向連結會自動整合内容,呈現方式還是相當零碎,而且匯出很困難——當然,我相信有插件協助,沒有仔細研究。
預覽時只看到筆記標題,於是很少翻閱,我比較適應Evernote / Simplenote的筆記預覽設計。
雙向連結是很方便沒錯,但絕大部份情況我都不需要,情況跟:大概,本來我的腦內就在運行網狀連結模式,看到一則筆記時,會自動冒出相關內容,不需要雙向連結作提示。當然,如果筆記內容變得越來越多,可能就做不到了。
由此發現了自己的缺點:我無法清楚概括或總覽內容,於是經常無法掌握一項工作的進度。
載入速度真的不夠快……
由Roam Research轉回到Simplenote + Typora組合
由於總覽能力弱,需要時刻配備指南針才能避免迷路,也就是Simplenote的筆記預覽設計,還有Typora / Google Doc之類的文件大綱預覽功能,專案系統則在Google Sheets匯整——沒甚麼是Excel辦不到的。
老生常談的「Less is More」:讓筆記保持在「基本形態」,也就是markdown檔案,方便隨意搬運或轉換,保持彈性。例如,要是日後我想轉用Obsidian,只要下載軟件就可以了,不必大廢周章將筆記匯出匯入。
2. 過程中的發現
度身訂造的框架似乎開始成型,但現在處於睡眠及運動不足的地獄,肯定不久的將來還要調整。距離第一次接觸筆記系統已約2年,可見建構系統需時比想像中要長很多,有人說自己花了四五年時間調整生活模式,我現在相信了……由工具到方法論換個角度,我們應該接受系統是動態的,不會有完美的靜止一刻,畢竟變化本身才是恆久不變的東西。
正如,我的興趣亦由工具轉移至方法論。
這裡的「方法論」指搭建筆記系統的方法,透過參考不同的例子 / 範本,經過整合與試驗,拼接適合自己且度身訂造的
此處靈感主要來自:
這位強調自行搭建系统的重要之處,同時也提供了詳實範本,連這篇檢討本身也參考他的做法。
這位關於筆記的Twitter thread非常精彩,提供了很多筆記模式的可行性,即使不會逐一試行,光是看看也能得到啟發。
另外,發現我之前一直集中在整合的部份,忽略了更重要的試驗與拼接過程,甚至忘記了目的在於成品(output),筆記系統只是達成目標的過程與方法而已,不應喧賓奪主,所以才希望縮短撰寫這篇文章的時間。
3. 將來的探索方向
由於筆記系統漸轉穩定,也傾向使用markdown檔案儲存絕大部份筆記,接下來會減少留意筆記工具,倒是對搭建系統的方法感興趣,之後會多留意這類內容。唯一例外:目前無法在非WYSIWYG版面工作,要是Obsidian推出這項功能,會毫不猶豫試用。
之後可能探索的方向:
筆記系統範本集
搭建筆記系統的泛用技巧
留意多點關於筆記、生產力的,例如,看起來沒那麼沉悶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