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31日星期日

《絕園的暴風雨》

最近才發現這是2012年的動畫,那樣的話作畫實在太出色了。畫風精緻,而且聲優陣容強大,乍看之下就很吸引。至於內容方面,從名字和各話標題就能看到,這是一部正經而中二的動畫,圍繞魔法與莎士比亞名句展開,亦是關於拯救世界與復仇的故事。

第一集開首那段中二的話已經概括了整個故事:「現在這個世界已經脫序了,這是受到詛咒的因果報應,而我竟是為了改正它而生逢於此。」

故事結構分成兩季,第一季是關於世界如何瓦解,第二季關於如何重建世界。大致情節就是,一年多前,某位少女不破愛花被謀殺,兄長不破真廣一直希望為妹妹復仇,機緣巧合下,得以與鎖部葉風交流。原來葉風是魔法一族的公主,卻因與族人衝突而被流放。兩人達成交易——真廣幫葉風奪回自由,葉風則用魔法找出殺死愛花的兇手。同時,世界正因鎖部一族的行動而逐漸崩壞,真廣的好友瀧川吉野僥倖免於受難,卻被捲入其中,與真廣一同「順道」拯救世界。然而,世界既已脫序,從摧毀世界的元凶到殺死愛花的兇手,都出乎他們所料。故事著眼點就在於那些「機緣巧合」或「僥倖」之中——似乎有些事情早已註定,另一方面,看似必然的事卻又有逆轉的機會。

可以說,《絕園的暴風雨》是關於命運的故事,從中段開始,幾位主角就會在因果循環的話題一直繞來繞去。莎士比亞《哈姆雷特》和《暴風雨》一直出現在動畫中,當中台詞一般在真廣和吉野的回憶出現,藉著愛花之口道出。這樣既暗示了愛花的身份,也加強了命運帶來的戲劇效果——彷彿冥冥之中主角一直依循兩部作品的劇本,迎來悲劇或喜劇的結局。不過,這部動畫套用文本的形式流於淺白,基本上止於台詞引用與劇情暗示,並未有更深入的詮釋,也有人說兩部作品跟動畫關聯其實不多,反而更像為了提高中二度而設。

世界觀設定也出現了相近的情況,為了讓故事看起來更花哨一點,出現了很多「不知是甚麼但感覺會很帥」的細節,比如金屬化、外星人、創造者之類,直至最後也沒有解釋。另外,或許篇幅所限,後段關於政府勢力的描寫相當簡陋,顯得有點兒戲了。值得慶幸的是,正因為只是細節,整個故事也不會因而失控。

當然,也有不少很有趣的設定。比如,嚴格來說鎖部一族不能施展攻擊,他們的魔法從本質開始就沒有攻擊特性。這樣的魔法師即使威力很強大,也不能做出完全傷人的行為。儘管耍些手段還是能夠攻擊,但是,如果行動受制於魔法的約束,還是能夠像淘金一樣呈現一個人的少許善良。說不定正因如此,鎖部一族自始至終都不是壞人的陣營。實際上,這部作品也沒有明確的忠奸分配,很多事情互為因果,糾纏不休。

雖然說了幾個缺點,但如果喜歡魔幻類作品,個人覺得還是滿值得看的。故事大致合理,主角卻喜歡不按常理出牌,而且每集總會在結尾爆出懸念,或是出現逆轉,讓人很好奇發展。例如第10集,鎖部左門花盡心力才想到以時間牢籠的手段流放葉風,瞞過葉風和賦予魔法的起始之樹(類似神明的東西),結果吉野一段胡說八道就將他設的局打破了。這裡似乎顯出了成敗不在命運或常理,而在於人自身,因為吉野的胡說八道內容並不重要,重點只在爭取時間扭轉真廣和葉風的想法,只要葉風不再灰心,那就一定有轉機。最終葉風重新振作,既使自己有可能是殺死愛花的兇手,也「一定要回去,不然連補償都做不到」,這類熱血劇情還是很好看的,就是左門內心獨白太多,快變成搞笑角色了。

另外就是人物很有魅力。每位角色都很獨立,即使會出現青春戀愛喜歡的橋段,也不會有完全依附於另一角色。吉野和真廣各有自己的想法,葉風傾心於吉野,也不忘身為公主的義務。吉野的性格我有點摸不著頭腦,而真廣則是矛盾而頗具魅力。他總是追求合理,行事似乎衝動又冷酷,卻又真的很關心吉野和愛花,而且最後對羽村說「儘管放心吧,放手去做,不論成敗,我也會一直站在你的那邊,幫你善後」,實在很可靠,也是當之無愧的主角。葉風直接坦率,而且成熟,不被戀愛沖昏頭腦的女人就是很有魅力,感覺有點像《Re:CREATORS》的塞蕾嘉。而葉風行事冷靜,正與其魔法起源代表的「常理」對應。

不破愛花則完全相反。顯然,她是主宰整個故事的主角,以作品用語來說,也是「一切因果糾纏的起始」。她除了總是引用莎士比亞台詞,性格直接而自戀,甚至有點不留情面,行事似乎不太會貼合一般人的邏輯,又因為早已死去,僅在回憶片段出現,只能以破碎的印象示人,強調了她不合常理的「非人」部份。所以,當葉風與愛花跨越時空與因果相遇時,兩人的對峙更能擦出火花。

我很欣賞這部作品對結局的處理,到了最後,愛花被殺的謎題解開,而大戰過後,不合常理的魔法消失,脫序的世界重回正軌。魔法不過一夢,大戰過後夢就要醒了,而正因為這種結局,不破愛花的死才有意義。她不願自己的死束縛了其他人,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未來,「起始就是終結,而結束是另一個起始,那麼,就重新開始吧。每個人各自創造屬於各自的故事」。《絕園的暴風雨》一如莎士比亞的《暴風雨》,得到了好結局。即使暴風雨後世界一片狼藉,草木嫩芽仍然從廢墟鑽出來,作者很有誠意地留下了希望。

唯一的遺憾,就是無法拯救愛花。她以生命換來圓滿結局,就算不是白白死去,也不過是自願成為供品而已。這樣安於命運擺佈,有別於其他幾位主角,也讓人有點難受。

徐歌陽

好吧我承認,最初因為看到喜歡的長相才點進去看,長直髮控對這種高佻帥氣的女生真的毫無抵抗力XD

徐歌陽的表演影片不是很多,看了幾段還滿喜歡她的風格,這首《一萬次悲傷》氣氛特別好。平日比較少聽類似嘶吼的唱法,例如之前的《追夢赤子心》對我來說就有點粗獷了。但是,她的表演實在很有感染力,爆發之處不僅顯示聲音的力量,還是歌者自身的能量,聽著就能感受到那種無畏無懼的自我與青春。

音色是很神奇的東西,每次想形容的時候又覺得抽象得難以描述。有人形容徐歌揚的歌聲為「煙酒嗓」,大概是有些沙啞低沉,而且質感偏乾的原故,加上嘶吼唱法,這些特質就更明顯了。我覺得她的音色魅力在於溫度。之前說過あいあい的歌聲是充滿力量的溫暖聲線,徐歌陽也有點類似,音色明亮而且非常溫暖,唱這類追夢歌實在很合適,彷彿連聽眾也會因而心情變好。

2020年5月29日星期五

Roam Research

最近發現這個筆記軟件很多人討論,本來一直留意的Youtuber都在談論Notion,約莫在1至2個月前,焦點卻微妙轉向了Roam Research。然而,比起Notion,Roam可以說簡陋得多了——沒有電話應用程式、沒有完整的收費計劃(近期推出了卻滿貴的)、速度不算快,整個應用程式還在測試階段,卻讓那麼多人感興趣,實在很值得研究。

關於Roam的使用方式和原理,個人覺得這篇介紹很不錯,作者也附上影片示範:Roam: Why I Love It and How I Use It

還有這篇難得的繁體中文介紹:Roam Research 解放思考自由的網絡狀筆記工具,全圖解教學

嘗試之後發現事情更有趣了,這個工具超難用好嗎XD

對記事為主的用戶來說,如果由Evernote轉到Onenote或Notion之類的軟件,其實不算困難,除了格式容易錯位、筆記本層級不同之外,主要不同的地方在於版面。如果轉到Roam Research則會發現很難上手,誠然,這個工具的版面有別於常見筆記工具,登入之後只有「當日紀錄」(Daily log)的筆記,不設目錄或任何資料夾,加上雙向連結(backlink)功能,實在需要時間習慣與學習。

讓人感興趣的地方正在於此。Roam Research或類似工具採用了聯想式網絡,扭轉了按時順序及線性階層的組織思維,卻似乎更貼近真實的思考狀態。常見的筆記多設有資料夾功能(Onenote則是模仿實體筆記設有章節),假定了使用者從一開始便清楚筆記的每個層級,然後分門別類得井井有條。實際上,思考總是散漫無序,甚至跳來跳去,不可能先有層級而後有內容,而是恰好相反。另一方面,好的文章固然需要條理分明,但總是以作者希望傳遞的訊息為基礎。Roam Research的優點正是鼓勵先有內容而稍後整理、分類,讓使用者在無壓力的情況下盡可能記下思緒與念頭,那就能確保重要的文章訊息得以保留。

這種思路感覺很合理,卻跟常見的筆記法次序反轉了,才顯得難以理解。這種情況本身就很有趣。

2020年5月22日星期五

筆記:而我不知道自己是誰

這集感覺普通一點。

這一段比較有趣:笛卡兒認為自己的感覺永遠真實,而我則立於不敗之地。比如我會感到痛楚,即使是幻覺也好,痛楚亦是真實,旁人不能反駁或否認。所謂「I think therefore I am」(我思故我在),但尼采則認為並不一定是I think,而是it thinks——可能是更深層次的慾望或因素影響,導致我生出某種念頭然後行動。

兩者真的是相對嗎?「我覺得痛」是當下反應,那是直接與感官聯繫的感覺,而分析背後情況的工作則屬於「認識自己」或所謂水面下的冰山部份。不過,確實在更複雜的情感會體現這種矛盾,例如喜歡、憎恨的感覺,有時連自己很難分清是真是假。

同一件物件,在「我」的context之下就會有屬於我的解讀。要明白影響自己的背後因素,就要了解當中涉及的更多知識,恍然發現「我」與世界竟然緊密相連至此。

最後一節提到我透過對物件的詮釋,明白了自己與這種context,從而發現自己未被發掘的一面,而我亦可能因而改變。所以認識自己其實也就是詮釋自己。這是下一集的鋪墊。

2020年5月17日星期日

愛在天地動搖時


剛開始看《愛在瘟疫蔓延時》,忽然想起這首歌。

音樂與歌聲就是慰藉,也就是慰藉而已。

筆記:哲學二打六


說話直接體現思維,討論出色的重點不在於技巧,在於大腦的運轉方式與速度。所以經常懷疑文憑試卷四的意義何在,既然重點在考生的邏輯思維與表達能力,題目就不要選得千奇百趣啊(比如標語設計和協作舉辦活動之類)。不少人只是操練簡單話術(全稱插話技術)便去考試,到底能考核些甚麼呢。與其操卷還不如多看幾遍這類節目,說不定進步更大。本來卷四就跟中文科沒甚麼關係……這是題外話了。

這種節目形式實在有趣,很喜歡旁觀別人的討論過程,這種情況才能發現話題流向,分清哪種情況是答非所問或一針見血,還有時間思考講者的觀點。要是讓我參與其中,肯定將腦袋一大半容量分去抑壓緊張,也就沒有餘力清晰思考了,所以覺得這些嘉賓能夠參與節目討論實在很厲害。

2020年5月14日星期四

《和她假戲真做了》 感想

HE,現代。總裁文,比起職場似乎日常生活的情節比較多,副CP牽涉一點娛樂圈。

大致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的故事,騙子想勾引總裁反而被耍,然後弄假成真了。由於充滿各種套路,主角之間會有轉折的地方,但基本沒有虐的部份。正文提到副CP的部份很少,所以有加分,實在不太喜歡正副CP各佔一半內容的結構。

前期糊弄對方的瞹昩時期更好看,假戲真做的惡趣味太有意思了XD 感情層層推進、轉變都很合理,到了後面表明心跡,平淡的居家日常情節也很溫馨,吃醋、見家長之類的情節也不落俗套。

兩個主角都很討喜。很喜歡作者逐步揭曉趙暮夕拜金的原因,她跟母親的糾葛寫得特別好。一方面被債臺高築的母親拖累,陷入絕望崩潰的邊緣,一方面又感念養育之恩難以完全割席——所謂親情就是這麼麻煩的一回事啊,感同身受。紀與棠屬於萬能總裁角色,溫柔多於霸道,特別欣賞她了解趙暮夕後能夠設法體諒,能夠說出「你不珍惜她自然有人珍惜她」然後付諸實行,實在很難得。這樣一看趙暮夕莫名有種灰姑娘的感覺,不過這部小說的確算是帶點現實的童話,心情低落時重看應該會不錯。

2020年5月10日星期日

天空之城

Netflix好像買齊了吉卜力動畫,好棒XD

印象中小時候只看過一次《天空之城》,那時好像還在用錄影帶……除了耳熟能詳的配樂、敲碎飛行石的老伯、廢墟裡的機械人,其他都忘記了,連茜黛從天而降也不怎麼記得。

《天空之城》是1986年的電影,現在看來畫面也很流暢,不會特別失色。既有日本2D動畫的浪漫,也有西式卡通的誇張動作,兩者融合得恰到好處。片頭簡單交待拉普達興衰的設計很有心思,跟後面的遺跡形成對比之餘,戲中人物一直談及關於拉普達傳說,這樣更方便想像。

很喜歡茜黛和栢斯,小女孩的純真善良、小男孩的勇敢莽撞都會令人會心一笑。彼此相遇後慢慢成長、變得堅強,然後學會守護對方,這種情誼在宮崎駿電影很常見。《幽靈公主》多了幾分晦暗含蓄的依戀,《哈爾移動城堡》更像成人的愛戀,茜黛栢斯、千尋白龍、波兒宗介則是這種真摯而帶著童稚的愛。那是存在於理想之中的玻璃球世界,每次欣賞時都覺得溫暖又美好。

當然也有現實的部份。比如海盜杜娜最初看似奸角,但也並未全無優點,算是真性情的人。又比如麥瑞勤(這個譯名w),這個政府特務說著冠冕堂皇的話,結果是想私吞拉普達技術支配世界。他說著「拉普達有最高科技的武器,對我們很危險」,卻以更大軍力摧毁機械人、大肆殺戮,實在諷刺。這個故事就是有最噁心的人,也有最純粹的人,自然亦有不怎麼樣、既好又壞的人,不必為此絕望,也不要過份幻想——人類就是這麼一回事。

最後拉普達徐徐升上高空,跟童年時失手鬆開氫氣球一樣,悵然若失,無可奈何,但也不是非要怎樣不可。本來,我們都不是非怎樣不可,失去了某件寶物、失落了整個文明,其實比想像中的損失要輕,因為我們都活著。似乎從這一部起,已經與數十年後的《風起了》遙相呼應。

2020年5月9日星期六

Kalafina - 光の旋律



Youtube忽然推薦了這首歌,於是久違地聽了一會Kalafina,真是懷念啊。當年還因為這首實在太好聽,特地去看了《空之音》。《光の旋律》前奏已經很吸引,西方舞曲式旋律配合長笛特別輕快,Hikaru的聲音甜美活潑,配合Wakana一如既往的亮麗高音與Keiko的和音,每次聽罷都覺得很舒暢,神經也不再緊崩。

說起來,《空之音》也是這種類型的動畫,即使劇情和設定充滿槽點,畫風也崩得厲害,每隔三兩年還是忍不住翻出來看看。無論是響徹天際的清亮小號,還是悠遠憂傷而且魅力不輸《光の旋律》的《Servante de feu》,都是高中時期留下的珍貴回憶。

2020年5月6日星期三

筆記:批判之鬼 蘇格拉底


能夠在早上通勤保持清醒觀看的有趣節目X

蘇格拉底的審判暴露了雅典民主的問題——其實也是少數服從多數的盲點。由於所有公民均擁有審判權,而且少數服從多數,只要在辯解時說服大多數公民或使之感到同情,就能免罪或減刑。這樣一來,似乎案件本身的對錯是非就不太重要了,導致判決出現盲點。而且從價值觀而言,罪惡雖無絕對,卻總有相對的對或錯,所以公義才會值得討論。

討論,需要思考、辯論。

平日常說「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這是翻譯影響理解的又一例子。以前上課也聽聞不少關於Critical thinking的詬病,批判令人聯想起批評,那一定就是嫌三嫌四、亂罵一通了。於是,讀者的理解偏離原文意思。雖說批判思考重點在於「思考」,這種翻譯確實容易引起誤會,倒不如譯作「理性思辨」之類。誠然,批判不等於批評,後者是結論,前者是反省某事是否合理,檢驗正反兩面再作判斷。所以以批判態度面對一項議題,並不一定一面倒要推翻該議題,而是越辯越明,尋找值得保留及需要捨棄之處。

滿喜歡這句話的:「An unexamined live is not worth living」(未經檢視或反省的人生不值得活),確實如主持所言,如果不審視自己固有的價值觀,其實是活在他者(社會或他人)的價值觀,經過反思檢驗後,那才算開始意識到「自己」了。

蘇格拉底喜歡辯論,認為追求知識的過程並非單向,所以對話比書籍重要。對話的好處我也明白,但對我這種毒撚來說,社交或許是真理道上的障礙。

2020年5月2日星期六

少女歌劇同人感想

  • 收集一些覺得不錯的《少女歌劇》同人文,審美相當個人,由於CP冷很多都來自AO3

  • 以席格菲特為主,CP混亂,我流分類:

    1. 晶栞

    2. 迷宮

    3. 席格菲特五人

    4. 鶴姬或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