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作閒書看很愉快。旁徵博引同時保持輕鬆口吻,交待歷史事件經過則清晰通透,像蕭峰耍長拳,俐落酣暢。前兩年啃過一遍《三國演義》,已忘了大半,約莫認得主要人物,還不肯定跟史實相差多少w還好這本看起來不吃力。
沒有太多先在的見解,旁觀作者的解話過程成了有趣體驗,比如他留意到張角、張修張魯、于吉(原來于吉是文人,他給我的印象只有死後變鬼纏死孫策XD)三者的分別,繼而類推宗教的三種形式。還有從史料引證,以當事人的決定(結果)為依據來推斷,判定武將的實力,例如分析為何袁紹確實算得上是曹操的勁敵,還有為曹操與魏延辯誣等。
將方法提煉出來,說不定是這樣:
這個月碰巧看到相近的句子兩次,不知記憶有否出錯,版本有點不同,大致是這樣——
林肯說過:如果只能用六個小時砍樹,我會用一小時磨斧頭。
林肯說過:如果只能用六個小時砍樹,我會用四個小時磨斧頭。
先不管四個小時合不合理,從這兩句話得出的資料是「磨斧頭很重要」,排除字面意思,得到的知識則是「花費時間精心準備是關鍵的必要步驟」。
四個小時感覺不合理,這是個人見解,但Google後發現還有各種版本的時間(好扯XD),而且四個小時似乎佔了大多數,不花時間求證了。
另外,還能探究一下美國總統跟砍樹的關係,順藤摸瓜而去,想起前幾日在Twitter看到關於美國已絕種的巨型橡樹及伐木工人合照,將這些詞語組合一下,可以改而探索「美國18-19世紀的伐林業發展」,說不定就是有趣的新課題。
好,回正題。
呂先生說兩漢之世是封建時代的尾聲,三國之後,公忠體國的文臣、捨死忘生的武士不再,武人高壓統治的時代來臨。封建時代的殘陽,也算是人性的光輝,要被淤泥覆蓋不過是輕而易舉的事,著實不得不感歎其脆弱。另一諷刺之處,則是某些人還在歌頌太平盛世時,晉朝在我看來越來越熟悉了(國祚卻不像,可惜),切身感受到了平行世界的荒誕。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