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佩服參演的成員,既要承受即興劇試題帶來的不安,臨場演繹的恐懼,也要面對豁出去表演出後的自己,光是想像已覺得很崩潰……
每個人面對即興劇時,或多或少都會感到恐懼,演戲多年、不斷進修的專業演員也不例外。那份驚恐從何而來?有人說因為「怕錯」:不知道自己對試題的詮釋是否正確,更不肯定自己的演繹如何。戲劇班老師甄小姐聽罷則說:演戲沒有對錯。這是很令人安心的一句話,發現「還能這樣啊一一原來如此,那是我真正的心之所向」,忽然便能得到勇氣亦能夠認同前進的方向,「只要不受對錯所限,就有無限可能」。
這是談戲劇的作品,放在其他語境似乎也適用。
一、喜劇不只是某個動作引發的笑點,更要顧及整體節奏,在特定時刻做出適合(卻未必滑稽)的動作。喜劇與悲劇界線並不分明,所謂樂極生悲,悲喜之間的一線更值得玩味。
二、以抽象表達去理解與傳遞意思,比如在需要連串砲發的即興劇中,甄小姐提到不能一直把話抛出去,而是要「放出去再收回來,循環往復,保持這個動律(wave)」。
三、演員僅以身體為媒界,即使情感豐富,若不能協調表情、聲音、動作,表演便不完整,訊息亦無法傳遞。同理,有些歌手配音時棒讀、聲優唱歌時情感不顯,也是媒界與感情未能協調。
四、演戲不光是說出台詞或表現神態,而是要在内心建構整個場景,與觀眾分享心象風景(沒錯就是固有結界)。構想情景以後,細節便會自行湧現。演戲不是單純的Action,更多的是Reaction:觀眾、自身、想像的世界、劇本都跟自己有所關聯,而演員需要對此給出回應。
五、Bad Acting由於欠缺人生體驗(不論真假)。有人說沒經歷過怎能演繹出來呢?那就錯了,有時看新聞或故事,可以多代入同一事件的不同視角,考慮他們的動機與感受,設想就能化為實感一一「Seeing is believing, believing is seeing」。
恐懼的另一種來源,在於必須向觀眾赤裸呈現自己的脆弱、不堪、不安。這種坦露是好是壞,因人而異。有人覺得演戲就像身處夢境,由於不是真實,無論美夢惡夢依舊安全。對部份人來說,即興劇則是接觸自我的激進療法。一位素人演員表示,平日在生活崗位扮演角色,演戲時反而找到自己,就像把自身粉碎後得以重生。
林嘉欣在電影開頭提到:「自己演繹的角色越發與我無關,卻依然得到掌聲,那一定是出現問題了。」
越是要演得唯妙唯肖,更加不能失去自己的面目,甄小姐提到,演員需要了解自己是哪種樂器一一外型與性質如何?有哪些優點或短處?然後才能加上裝飾,演繹另一個角色。
因為,角色與演技只是外衣,驅動一切的依然是演員自身一一即是「我」。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