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閱畢〈The Zettelkasten Method〉,借題發揮,寫一下關於Zettelkasten筆記法及筆記系統的話題。
以上文章架構很清楚,不過真的很長……還好網頁設計成目錄與正文並排顯示,不然很難順著脈絡看畢全文。之前也看過關於閱讀電子文獻的討論,說不定這種顯示方式真的有可取之處。
如果希望感受並列顯示的效果,可以打開分頁,將以下目錄置於正文旁邊閱讀:
- 釐清「筆記法」與「筆記系統」
- 為何Zettelkasten筆記法值得探討?
- 原創者Niklas Luhmann的特點
- 應用Zettelkasten卡片匣筆記法
- 需要材料
- 索引卡
- 隔頁板
- 卡片圈
- 應用原則
- 加入序號
- 順序號排列
- 善用序號串連
- 先臨摹再創作
- 在開始階段試用紙本筆記
- 了解原理後改用電子筆記
- 度身訂造適合自己的筆記系統
回正題,作者在文中介紹了「Zettelkasten Method」(Zettelkasten卡片匣筆記法),詳細解釋其原理與使用原因,並展示自己如何實踐。另外,作者亦評價了不同筆記系統或軟件,並討論筆記系統分類。關於筆記app或相關原理的部份,可以跳去「Note-taking systems I have known and loved」。
釐清「筆記系統」與「筆記法」
下文會不斷提及「筆記系統」與「筆記法」,為免混淆,先以個人理解釐清兩者分明。
筆記系統:系統是由多種元素組成的整體,這些元素互相依賴,會按照特定規則運作。系統更像是一台有生命、會活動的機器,而元素則是機器的零件,對應筆記,系統一套以筆記管理個人知識的方式,當中包含不同元素,例如筆記功能,甚至是筆記本身。與維基定義不同,有些筆記可以獨立運行(stand alone),即Evergreen note,亦可以串連成多元系統。
筆記法:「法」取其方法之意,引伸為寫筆記的方法、技巧,但「法」亦有範式、法則之意,似乎隱含「應該這樣做」的意思。筆記方式包羅萬有,跟書法不同,覺得適合自己而有效即可,所以提及特定方法時,才會使用「筆記法」,如Zettelkasten卡片匣筆記法、大綱式筆記法等。
為何Zettelkasten筆記法值得探討?
直至如今,仍有不少人會沿用Zettelkasten筆記法,甚至為此設立專門論壇。如要探討其優點,則要留意原創者Niklas Luhmann本人的特點。這位社會學家一生著作頗豐,共出版超過70本書籍及400篇學術論文。如果他將成果歸功於此,似乎這種筆記法能夠做到以下幾件事:
- 有效累積所有閱讀過的資料,變成個人資料庫
- 協助使用者以聯想力善用資源
- 提高作品數量(productivity)
應用Zettelkasten卡片匣筆記法
在文章的「Materials」與「Technique」部份,可以簡單了解如何應用Zettelkasten筆記法:
- 需要材料:
- 索引卡(或是尺寸統一的小卡片)
- 隔頁板
- 卡片圈
- 應用原則:
- 「Short summary」部份
- 「Zettelkasten part 2: further advise regarding the implementation」部份
- 卡片尺寸較小,筆記必須言簡意賅。
- 養成記事習慣。此處的「記事」並不限於航海日記那種流水帳記事,而是腦海冒出的任何念頭,哪怕是洗澡或發白日夢時想到的事,都應該記下來,這種概念類似GTD工作法(Getting Things Done) )的「捕捉」(Capture)。
- 資料大多來自網絡或電子文件,使用卡片記事可以避免直接複製原文,使用者以自己的措詞書寫時,也是一種思考過程。
任何內容皆可成筆記,只要遵守三項原則即可:
每張卡片必須加上序號。建議序號格式為數字與字母交替,方便排列,例子:1、1a、1a1、1a2、2、2a,如此類推。
所以,卡片必須順序號排列。Niklas Luhmann亦強調排序非常重要,詳見影片:
善用序號串連卡片之間的資訊。例子:如果3號卡片提到的話題與12號卡片有關,可以寫下「參考12」。
必須留意的是,作者並非完全模仿Niklas Luhmann的方式,而是經過改良、適合自己的版本。如果要了解原來的Zettelkasten筆記法,可以參考Niklas Luhmann的《Communicating with Slip Boxes》。
如果想詳細了解作者如何實踐,可以跳去原文:
先臨摹再創作
Zettelkasten筆記法以紙本筆記(paper notes)為主,如今資訊科技發達,更有不少資料來自網絡,似乎難以應用。對此,作者提出了兩點:
在開始階段試用紙本筆記
卡片功能單一,容納不了網站連結、錄音或圖片,反而更能讓人在短時間內明白筆記系統的運作原理。此外,使用卡片寫下筆記可以養成以下習慣:
了解原理後改用電子筆記
畢竟由於智能電話與電腦普及,電子筆記app才會應運而生。到了這個年代,考慮到資訊來源、書寫速度、收納空間等問題,確實有不少人以電子筆記取代紙本筆記。
度身訂造適合自己的筆記系統
這種做法跟學習藝術創作相似——先學習臨摹前人傑作,再創作擁有個人風格的作品,以確保使用者明白筆記系統的原理,熟悉如何運作。及後,才能隨心應用不同的筆記法,或是組合各種筆記app,以度身訂造適合自己的筆記系統。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