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發現這個歷史網站,篇幅與內容確實很即食,排隊等車時看幾篇也不錯。除了填塞時間,也有另一種填充作用。以前學校不設西史課,加上散漫偷懶,對世界歷史的認識僅從零碎閱讀得來,就算認識古希臘城邦、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共和國之類的名稱,也不能組成完整脈絡,連打開維基也因陌生詞彙太多,點開相關連結順藤摸瓜個沒完沒了。這些文章剛好可以串連這堆名詞,也能按著內容查資料,實在方便不少。
「教會對歐洲經濟的貢獻」部份很有趣:宗教促進經濟的原因之一是朝聖。朝聖迫人出遠門,因而促進運輸、開展貿易,帶動相關物流、後勤,乃至再後來的早期銀行業,及後的蓬勃發展正源於這種異域交流,從另一角度看,正好暴露閉關鎖國的問題所在。
另外就是宗教擁有承認政權的能力,可見權威之大。(有意思的是,宗教信仰最初由民眾的虛構信念凝聚而成。)
//法蘭克帝國的查理曼大帝認識到,要能夠有效統治因武力搶奪回來的土地,就必須令被征服的前羅馬帝國子民承認這個新的國家。//
//由於整個西歐都皈依基督教,教會成了世俗封建國家的唯一共通之處。自野蠻人王國陸逐建立之後,這些王國的統治者為了得到被征服地區的承 認,都透過教皇加冕得到了合法性,而教會亦得到了各種不同的特權,因此,教皇的地位在西歐達至頂峰。//
所以說,政權需要得到疆域以內的大部份人承認,於是需要借助更高層次的信念冠於自身,以作「加冕」,才顯得正當。統治者也許視宗教為統治工具(大概也有真誠皈依的君主),但到了後來,教會特權越來越大,佔用大量資源,有時還會凌駕統治者之上,直接干預政治,比如設立宗教裁判所,或是推動十字軍東征。
對這段歷史並不了解,一直在維基看資料,在宗教改革欄目看到這段:
//世俗事務由上帝派政府管理,教宗不應干涉。//
然後想到《The Crown》第一季的劇情,倫敦霧霾事件期間,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打算召見首相邱吉爾,干涉其行政手段,瑪麗太王太后卻以一段話打消她的念頭:
//Monarchy is a calling from God. That is why you are crowned in an abbey, not a government building. Why you are anointed, not appointed. It's an archbishop that puts the crown on your head, not a minister or public servant. Which means that you are answerable to God in your duty, not the public.//
以下這段應該跟君主立憲有關,但實在認識不多,暫以籠統概念說一下看法:
君權神授,君主乃天命所遣,因此承擔的責任來自上帝,而非由公眾問責。無論是王室或教廷,本來兼備皇權的神聖一面與「世俗事務」——政制運行的部份。當有人意識到兩者能夠分開時,政務機關逐漸與皇權分離,政府的角色開始能夠釐清了。有國家推翻了君主制,亦有國家將這個神聖部份保留,比如英國,《The Crown》則探討了保留下來的君權如何定位。
當然,也有國家推翻了君主制,還是不懂得將皇權與政務分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