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緣朋友介紹我看顧隨的書,惟學識有限,很多地方沒看懂,決定補看葉嘉瑩的作品打底。
兩位先生是師徒,作品適合互文解讀。看《中國古典詩詞感發》時,顧隨形容晏殊「明快、理智、有辦法」,看的時候滿頭問號XD葉嘉瑩則提到李煜是「感性詞人」,晏殊是「理性詞人」,對比兩者並加以解釋,才開始明白「有辦法」指的是甚麼。
這本誠如書名,看的時候更像在聽課,說明淺白而清楚,賞析部份幾乎可將理由逐條列出,一一解釋,讓讀者明白這首詩詞哪裡好、怎樣好、為何好。比如著名的成大事業大學問境界level 1:「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她會解釋為何這句可以聯繫「成大學問」,乃至王國維選用這句的用意。
對於我這種文學基礎不夠的人來說,以此入手最好不過。
這類書籍本身也是一部詩 / 詞選,可以看到作者或講者的喜好,例如兩位同樣推崇陶淵明與杜甫,欣賞的地方似乎又有點不同。同樣的詩,由於讀者不同而出現不同解讀,實在很有意思。
最近對「讀詩的狀態」與「如何欣賞詩」的課題有點興趣。如果一個人認為一首詩寫得好,那我可以憑哪些線索理解這個人的審美?當然,很多時候都是這種情況:
「詩三百篇」是窖藏多年的好酒,醇乎其醇。(老杜的詩有時都是壞酒。)中國的醇酒,並非西洋的酒精,中國常所謂酒曰「陳紹」、「女貞」(最好的紹酒),極醇厚。一個民族的文明如何,看他造的酒味道如何即可。舌端、喉頭、胃囊及至發散全身四肢是甚麼味道,只有自己感覺去。
詩和酒,都要自己to taste,方覺其醇厚、悠長,真真一唱三歎。
我相信品嚐過程是情理相融的,如果可以抽取並了解理的部份,說不定可以更容易領略情的部份。
相關但懶得整合 / 還沒看的書目(可惡啊時間不夠用):
《中國古典詩詞感發》顧隨(葉嘉瑩筆記)
《中國經典原境界》顧隨(劉在昭筆記)
《錢穆講中國文學史》葉龍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