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2日星期五

筆記:而我不知道自己是誰

這集感覺普通一點。

這一段比較有趣:笛卡兒認為自己的感覺永遠真實,而我則立於不敗之地。比如我會感到痛楚,即使是幻覺也好,痛楚亦是真實,旁人不能反駁或否認。所謂「I think therefore I am」(我思故我在),但尼采則認為並不一定是I think,而是it thinks——可能是更深層次的慾望或因素影響,導致我生出某種念頭然後行動。

兩者真的是相對嗎?「我覺得痛」是當下反應,那是直接與感官聯繫的感覺,而分析背後情況的工作則屬於「認識自己」或所謂水面下的冰山部份。不過,確實在更複雜的情感會體現這種矛盾,例如喜歡、憎恨的感覺,有時連自己很難分清是真是假。

同一件物件,在「我」的context之下就會有屬於我的解讀。要明白影響自己的背後因素,就要了解當中涉及的更多知識,恍然發現「我」與世界竟然緊密相連至此。

最後一節提到我透過對物件的詮釋,明白了自己與這種context,從而發現自己未被發掘的一面,而我亦可能因而改變。所以認識自己其實也就是詮釋自己。這是下一集的鋪墊。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