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残酷的美感
帳號已注消,可惜。
這篇書評寫得真不錯。
一、概括內容雖多,但涵蓋了所有重點。(一)為小說內容,(二)為人物介紹、出場順序乃至轉變。篇幅雖長,但按比例而言,以兩部份總結全書內容甚至主題,並不過份。
二、不會強調「美學」、「美」,美醜兼顧,一來避免以名相模糊了讀者雙眼,二來此書本就平等描寫了美與醜,不宜著重一面。改以「南泉斬貓」公案貫穿美學命題確實更合適。
三、「金閣寺成為南泉刀下的貓」,再以金閣寺擁有「貓的性格」,雖然後者帶了刻板型象,但文氣連貫,也有趣味。
四、提到「日本式審美」的自訂命題,然後給予答案,旁觀他人的解題過程,就像閱讀推理小說,每次解開線索都豁然開朗,向著秘密步步迫近時,緊張又興趣,我很享受這種刺激。作者提到,日本文學「相當封閉,拒絕評論,尤其是粗魯的評論」。又從一段《金閣寺》的引文說起,認為這種細緻入微的敏銳,才有日本的建築,因為按川端康成的說法,日本庭園並不勻整,靠情感維持平衡。既是如此,以三島的細緻情感為鑰匙,感受他筆下的金閣寺,似乎是另一種欣賞建築的方法。所以作者才說「我把《金閣寺》拿出來剖析的秘密,就在於放棄『一般意義』上的建築評論,選擇了文學」,有趣。
五、多有書評解讀鶴川、溝口、柏木三人,認為是一體多面(或是多層才對)。作者則借題發揮,加入對川端與三島的看法,著實精彩,倒不如說令解讀得以昇華。不過引用三島的觀點時,多以《金閣寺》內容為主,尤其是書中的禪宗理念,不知道能否完全代表三島本人。
六、安藤忠雄,對建築方面毫無頭緒,Google 後卻發現了曾經見過的設計,所以這位大師說不定並非那麼陌生。關於安藤的〈牆的功用〉:有分寸地接納、切割、刀劈、整合——細心組合這幾詞語,發現確實是符合我對日本的想像。武士刀、千代紙、神社的橙紅與漆黑、紋路一絲不苟的碎石庭園、清渠兩旁林立的櫻花,這些都是牆的另一種演繹。
以及,讀畢才發現評的是日本建築(笑)
帳號已注消,可惜。
這篇書評寫得真不錯。
一、概括內容雖多,但涵蓋了所有重點。(一)為小說內容,(二)為人物介紹、出場順序乃至轉變。篇幅雖長,但按比例而言,以兩部份總結全書內容甚至主題,並不過份。
二、不會強調「美學」、「美」,美醜兼顧,一來避免以名相模糊了讀者雙眼,二來此書本就平等描寫了美與醜,不宜著重一面。改以「南泉斬貓」公案貫穿美學命題確實更合適。
三、「金閣寺成為南泉刀下的貓」,再以金閣寺擁有「貓的性格」,雖然後者帶了刻板型象,但文氣連貫,也有趣味。
四、提到「日本式審美」的自訂命題,然後給予答案,旁觀他人的解題過程,就像閱讀推理小說,每次解開線索都豁然開朗,向著秘密步步迫近時,緊張又興趣,我很享受這種刺激。作者提到,日本文學「相當封閉,拒絕評論,尤其是粗魯的評論」。又從一段《金閣寺》的引文說起,認為這種細緻入微的敏銳,才有日本的建築,因為按川端康成的說法,日本庭園並不勻整,靠情感維持平衡。既是如此,以三島的細緻情感為鑰匙,感受他筆下的金閣寺,似乎是另一種欣賞建築的方法。所以作者才說「我把《金閣寺》拿出來剖析的秘密,就在於放棄『一般意義』上的建築評論,選擇了文學」,有趣。
五、多有書評解讀鶴川、溝口、柏木三人,認為是一體多面(或是多層才對)。作者則借題發揮,加入對川端與三島的看法,著實精彩,倒不如說令解讀得以昇華。不過引用三島的觀點時,多以《金閣寺》內容為主,尤其是書中的禪宗理念,不知道能否完全代表三島本人。
六、安藤忠雄,對建築方面毫無頭緒,Google 後卻發現了曾經見過的設計,所以這位大師說不定並非那麼陌生。關於安藤的〈牆的功用〉:有分寸地接納、切割、刀劈、整合——細心組合這幾詞語,發現確實是符合我對日本的想像。武士刀、千代紙、神社的橙紅與漆黑、紋路一絲不苟的碎石庭園、清渠兩旁林立的櫻花,這些都是牆的另一種演繹。
他們有時故意求「殘」,有時故意求「酷」,求「殘」後之「美」,「酷」後之「暖」。按作者意思,這大概也是一種拒絕評論的審美。
以及,讀畢才發現評的是日本建築(笑)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