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8日星期三

華夏迷思、國族認同與胡蘭成

華夏迷思是種中二病

因為標題很有趣所以去看了看,結果發現很有意思,資料也充足,做了點筆記。

  1. 「華夷變態論——文化中心移動說」
    • 古來有之,廣府人明知有別中原漢人卻仍以正統自居,便覺與有榮焉,認為自己高於其他南方族群。
    • 實則自卑於香港的小漁村出身,遂攀附華夏文明,以漢唐盛世聊以自慰。
    • 自卑心態背後的「中國與蠻夷」觀念。
      • 中國不過是近百多年來的概念,領土疆域亦從不固定。
      • 史觀影響:以中國史為中心的教授,而非視之為「東亞史中的華夏文明」。
  2. 港式「華夷變態論」
    • 發明者為陳雲,以之開創「擴增實境社運」先河。簡單來說就是中二病,以虛無廣闊的文化用語套在社運抗爭,激起熱情,又有故弄玄虛的成就感。
    • 「華夷變態論」實屬陷阱
    • 沉迷於「祭祀禮樂」的歡樂抗爭,欠缺實則行動。
    • 依附強者而貶低自身,哪怕中共倒臺,依然認為香港要依附嶺北 / 中原的「正統」政權。
    • 陳雲城邦論的參考對象,「其實是德國中世神聖羅馬帝國的帝國自由城市(Freie und Reichsstädt)」,即帝國內的都市自治權,並非以香港獨立成國為大前題。這種依附的觀念不能衍生香港獨立的理想,「復興華夏」不過是帝國擴張的變種。
  3. 「超克國族新帝國」的虛妄
    • 不只香港陷入「復興華夏」的煙霧,東亞乃至世界亦有相似論調。
    • 「大國崛起」的實情:國族國家需要民族狂熱,舊帝國則以帝國集權與領土擴張維繫統治,中共取兩家之弊。
    • 「超克國族新帝國」還是《1984》?運輸、科技進步,利於數字化管理,中央政權可直接控制社群,地區更受束縛,「君權」更難限制。
除了陳雲,胡蘭成也是走火入魔的好例子。最近看《山河歲月》,胡氏對華夏文明推崇備至,到了令人不適的地步。他處處對比西洋、古印度、中國文明,以神話傳說或概念(例如資本主義、井田)為依據,推演出他心中的文明脈絡。雖覺行文瀟灑,才情兼備,頗肖古人隨筆,亦偶有新奇觀點,但言行一致地摒棄科學根據和邏輯推論,無疑令文章變成故弄玄虛的吹噓。事事對比,然後斷定華夏優於西洋或恆河文明,就像秀才在冬日搖扇吟詩以顯才氣,越是過份強調,越是矯情刻意。

我承認內心深處仍殘留大中華膠的碎片,甚麼「本是同根生」之類的想法偶然還是會冒出來,而且對華夏文明的感情非常複雜。香港長久在華夏文明的治下,雖說山高皇帝遠,但很難否定此處曾經受其影響。正因處於國境邊陲,又難以認為我們與十萬八千里之外的中原文化同出一轍,直至如今,香港既不受中共或臺灣直接管治,又未能培養如同韓國的那種國族認同,於是文化認同模糊,令人無所適從。

正因如此,最後一段更發人深省:

我們應當有甚麼的身份認同,從來都不是因為某種認同能帶來顯赫的家世。「我是誰?」要回答這千古之問,就必須拷問自己的靈魂:究竟一生之中,能令我同歡笑、共哀哭,使我願意同甘共苦的,是那個家邦的人呢?縱然這個家邦有百般不是,但若誠實面對自己,就知我與家邦的生命早已密不可分。亦因如此,家邦的不足反倒是發奮圖強的動力。因著這一份認同,「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祕訣。」
這裡指的家邦不是甚麼中國,是香港。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