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9日星期三

All is Found


這個Acoustic版本不錯,Evan實在很正 XD


Frozen 2 的歌我都很喜歡,而且特別鍾情預示劇情貫穿全戲的童謠,重點是 Queen Iduna 的溫柔聲線真讓人上癮。 

電影這段的畫面很用心,溫柔得令人鼻子發酸。兩姊妹性格截然不同,Elsa 乖巧,Anna 活潑,明顯能夠看到 Queen Iduna 對待她們的方式也因而有點不同。對著小 Anna 是順著她的調皮性格逗她,刮著鼻子哄睡覺(結果 Anna 真的秒睡),小 Elsa 傾向靜靜依偎在媽媽懷裡撒嬌,Iduna 則會一遍遍輕撫她的額頭以作回應,待得 Anna 睡著後,還特地回去抱起 Elsa ,搖籃一般哄她睡覺。這些溫馨時光對 Elsa 來說太少了,想起之後 13 年的封閉,更覺傷感。  


母親的包容、對歸鄉的呼喚,兩者總是永恆的動人主題,不過只限於虛構故事,現實生活的親情始終不能打動我,不論是自己還是他人亦然,日前跟友人說起,似乎這種精神分裂式冷血不在少數。


五星病毒旗




買不到口罩的煩躁一天,貼段新聞聊以一哂。

看到第一反應是這張畫得很Q版了,還想怎樣(笑)。中國倒還好意思痛批,這次肺炎是否真的從野生動物感染回來還眾說紛紜,再加上司空見慣的瞞報疫情,還有四處吐口水撕口罩亂走亂竄的喪屍,結果全世界都出現了感染案例,全球毒瘤當真名不虛傳。

丹麥總理的強硬回應也很精彩,放在大半年前,大概畫師就要遭殃了,現在覺醒了也是好事。

2020年1月28日星期二

Monster



充滿 Elsa 風格的自虐歌詞,顯然 Broadway 不用顧慮小朋友感受,所以狂踩油門開虐 XD 

2020年1月26日星期日

See You Again




跟L君閒聊,他提起這首See You Again。 

該曲收錄於2015年動作電影《狂野時速7》原聲帶,用以緬懷於2013年11月30日在加利福尼亞州聖塔克拉利塔瓦倫西亞一場單一車輛事故中逝世的保羅·獲加。由於電影的攝製正在進行中,保羅的弟弟表示願意加入劇組,好讓電影能夠殺青。 

所以這是一首緬懷故人的歌。

 rap和鼓點聽上去很輕快,跟Charlie Puth的低吟淺唱形成對比。很喜歡這種歌詞:「It's been a long day without you, my friend / And I'll tell you all about it when I see you again」輕描淡寫的傷感,卻未有掩飾當中的落寞,而且口吻親切,非常溫柔。 

最後這段鏡頭拍得真好。生離死別固然悲傷,好友疏遠亦同樣痛心,不過,無論最後會否相見,還是希望可以一直懷著那份情誼走下去。珍惜卻不執著,多瀟灑。



不切實際

林鄭月娥:「封關」不切實際

在座的發言還包括「戴上平光眼鏡防止飛沫傳播」,還有「社交場合不必戴口罩」,到底不切實際的是誰,不言而喻。出門拜年,街上十有七八戴上了口罩,更覺得
直至目前依然沒有大規模爆發,絕非政府功勞,而是大家提高了警覺而已。

林鄭還表示向國務院請求提高口罩供應量,此舉當真險惡,網上已有不少大陸人留言「香港出事了又來求我們」云云,恐怕這就是林鄭想要的效果。當然,大陸網民看法並不重要,主要是中國自身難保,如果真的為港人著想,特首應直接從國外進口大量口罩應予本地人,而不是裝模作樣說著抗疫,連一句「要戴口罩」的呼籲都不算說。

雖說寄望政府玩撚完,但當前景況實在不能自我放棄,也不是一句自求多福就能算了。

2020年1月12日星期日

神推偶像登上武道館我就死而無憾(1-8話)



實在不擅長追看漫畫,之前看了十話左右就不了了之,先專注動畫好了。這個畫風動畫化滿好看的,作畫比想像中好,跳舞那幾段也沒怎麼崩,光是這段已經能夠感受製作組的魄力了:


以下每集感想。


2020年1月8日星期三

華夏迷思、國族認同與胡蘭成

華夏迷思是種中二病

因為標題很有趣所以去看了看,結果發現很有意思,資料也充足,做了點筆記。

  1. 「華夷變態論——文化中心移動說」
    • 古來有之,廣府人明知有別中原漢人卻仍以正統自居,便覺與有榮焉,認為自己高於其他南方族群。
    • 實則自卑於香港的小漁村出身,遂攀附華夏文明,以漢唐盛世聊以自慰。
    • 自卑心態背後的「中國與蠻夷」觀念。
      • 中國不過是近百多年來的概念,領土疆域亦從不固定。
      • 史觀影響:以中國史為中心的教授,而非視之為「東亞史中的華夏文明」。
  2. 港式「華夷變態論」
    • 發明者為陳雲,以之開創「擴增實境社運」先河。簡單來說就是中二病,以虛無廣闊的文化用語套在社運抗爭,激起熱情,又有故弄玄虛的成就感。
    • 「華夷變態論」實屬陷阱
    • 沉迷於「祭祀禮樂」的歡樂抗爭,欠缺實則行動。
    • 依附強者而貶低自身,哪怕中共倒臺,依然認為香港要依附嶺北 / 中原的「正統」政權。
    • 陳雲城邦論的參考對象,「其實是德國中世神聖羅馬帝國的帝國自由城市(Freie und Reichsstädt)」,即帝國內的都市自治權,並非以香港獨立成國為大前題。這種依附的觀念不能衍生香港獨立的理想,「復興華夏」不過是帝國擴張的變種。
  3. 「超克國族新帝國」的虛妄
    • 不只香港陷入「復興華夏」的煙霧,東亞乃至世界亦有相似論調。
    • 「大國崛起」的實情:國族國家需要民族狂熱,舊帝國則以帝國集權與領土擴張維繫統治,中共取兩家之弊。
    • 「超克國族新帝國」還是《1984》?運輸、科技進步,利於數字化管理,中央政權可直接控制社群,地區更受束縛,「君權」更難限制。
除了陳雲,胡蘭成也是走火入魔的好例子。最近看《山河歲月》,胡氏對華夏文明推崇備至,到了令人不適的地步。他處處對比西洋、古印度、中國文明,以神話傳說或概念(例如資本主義、井田)為依據,推演出他心中的文明脈絡。雖覺行文瀟灑,才情兼備,頗肖古人隨筆,亦偶有新奇觀點,但言行一致地摒棄科學根據和邏輯推論,無疑令文章變成故弄玄虛的吹噓。事事對比,然後斷定華夏優於西洋或恆河文明,就像秀才在冬日搖扇吟詩以顯才氣,越是過份強調,越是矯情刻意。

我承認內心深處仍殘留大中華膠的碎片,甚麼「本是同根生」之類的想法偶然還是會冒出來,而且對華夏文明的感情非常複雜。香港長久在華夏文明的治下,雖說山高皇帝遠,但很難否定此處曾經受其影響。正因處於國境邊陲,又難以認為我們與十萬八千里之外的中原文化同出一轍,直至如今,香港既不受中共或臺灣直接管治,又未能培養如同韓國的那種國族認同,於是文化認同模糊,令人無所適從。

正因如此,最後一段更發人深省:

我們應當有甚麼的身份認同,從來都不是因為某種認同能帶來顯赫的家世。「我是誰?」要回答這千古之問,就必須拷問自己的靈魂:究竟一生之中,能令我同歡笑、共哀哭,使我願意同甘共苦的,是那個家邦的人呢?縱然這個家邦有百般不是,但若誠實面對自己,就知我與家邦的生命早已密不可分。亦因如此,家邦的不足反倒是發奮圖強的動力。因著這一份認同,「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祕訣。」
這裡指的家邦不是甚麼中國,是香港。

2020年1月7日星期二

局勢

2020 遠望:沒有太平嘅一年 - MO's notebook 4G 黃世澤 的筆記簿

完全是連登風格的文章,很多結論未有特別解釋,看一看就好。不過無可否認,今年承接去年的亂局 ,並不會是平淡的一年,反修例運動已經發展成一連串本土民主運動,事實證明香港的影響力並不小,一波激起千層浪,美國、英國的對中共策略因而出現變化。接下來的臺灣大選亦非常關鍵,誠如作者所言,無論結果如何,日本都會被拖下水,同時隨著中共瘟疫漫延、經濟倒退,整個東亞局勢大洗牌亦非無的放矢。


之前在網上看了一些臺灣comment,看到類似「如果放棄一部份民主,卻換來更好的生活呢?」,點讚數目竟也不少。只能說「人一藍腦便殘」,現在不是民生與自由的爭論,在做發大財的夢之前麻煩看清楚,那光頭拿著的是共產黨的鐮刀。希望臺灣要挺住,無論如何,1月11日請務必要去投票。


我真的很希望在死之前可以見證中共滅亡。

2020年1月1日星期三

浪漫主義與香港社運

友人在Facebook貼出這篇文章:

浪漫主義幽靈盤踞香港社運


初閱時覺得不無道理,但細看之下還是膠膠地,大概是國師追隨者的風格。除去這一層,過份的浪漫主義確實不可取——比起浪漫主義,不如說是將運動膠化 / 變得兒戲的用字。說到底,這場運動的年輕人或普羅大眾佔了很大部份,平民的粗淺用語、玩味的文字遊戲,或者諸如此類的浪漫表達在文宣之中比比皆是,私以為無相大雅,倒不如說這種「膠膠地」也是香港特色之一。與其批評浪漫主義(並不完全是浪漫主義吧?),倒不如開宗明義強調五大訴求要堅持到底,亦不能忘記所有受害、受傷、受苦的抗爭者,更要保留抵抗極權暴政的決心。


這一層的提問很有意思。
123


跟L君討論,他認為社運還是需要浪漫主義,社會大眾需要受到「感召」,方能凝聚力量,否則便與軍隊無異。深以為然。

有人視這場運動為社運,有人視為推翻滿清的革命,雖則運動本身兩者兼備,但不同的認知代表了黃營光譜的追求亦有差異,這樣會影響運動推進的程度和結果。看看「香港獨立,唯一出路」這句標語直至目前依然留有爭議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