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無法迴避這個詞)
打從心底抗拒泥塑,然迴避交流正是加劇泥塑的源頭。
我發現,每次覺得「其實搬到電腦上也差不多」並付諸行動時就要糟。
紙 vs 電子的萬年話題:(。)
需要一種長話短說的技巧。
「要算耐煩」。
來自汪曾祺某篇文章:
沈從文先生很愛用一個別人不常用的詞:「耐煩」。他說自己不是天才,只是耐煩。
這裡容錯率比之前低,由於尚未摸出可出錯的灰色空間,比率就低得接近零了。煩心又挫敗。
正視過後會湧出其他發現,比如我不在意職階高低,理性上認為錢越多越好而心情上是夠用有備用就行,我真正的熱情與野心:讓人發現我的能力足以踩在別人頭上。其他是順帶的利益,並非直接給予快樂的泉源。
需要承認的一件事:我不喜歡馬虎工作,甚至是對工作很上心,我只是不喜歡別人看出自己花費力氣的痕跡而已——本來是對書法風格的自我形容,其實也是諸多行為的解釋。
至於行文……倒是例外,要是因為內容或用字特別而讀起來卡住了,或許正合我意,反而越是無聊的事越要言簡意賅。
由於信錯人導致假期在加班中度過,那就說一說工作。
這次大概還是令信用打了折扣啊,我倒是沒那麼在意加班,更糾結的是「確實能挑出很多個人失誤」這件事。
據經驗,我可以建構的可靠來自公開工作流程與保持溝通——確保on the same page到每一個步驟為止,雖有機會令對方嫌煩(那就做懶人包,直接讓對方為整套流程背書),但只要對方清楚我在幹甚麼,絕大部份錯誤與猜忌都能避免,留下一個囉唆但謹慎的印象。
好有趣,可能也接近部份對現代藝術、抽象藝術的諷刺。
覺得這件作品有意義跟覺得美是兩回事,所以先生說「有覺倒能成好詩」:
如韓偓《香奩集》中「手香江橘嫩,齒軟越梅酸」(《幽窗》)二句,沒意義,可是好。
忽然有追番的興致,覺得有點青春w
與其收集我感興趣的資料,既然我感興趣,理因他會跟我要實踐的某個專案、任務,或是責任領域有關(要不然我幹嘛感興趣?)。
這種思維有一定的毒性,我感興趣的也有可能是無聊之事。
別對自己期待太高就好,要記住:儀表板很早以前被弄壞了。
需要吸收可愛的能量(。)
一段時間沒遇到好看的照片,都快忘了。
很不喜歡買衣服,獨自站在店舖內,面對著成堆布料一頭腦霧雙目放空,蠢透了。
承著別人的情,成為了無情的人。
無法撇除的汲汲以求,如陰霾籠罩。我難道不該是好奇的嗎?雪白的、發光的、輕飄飄地,為何現在為自己扣上腳鐐,自作沉重地拖行。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