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2日星期四

MBTI

最近無聊再做一遍,又變回INFP了。其實熟悉測驗問題後,刻意控制結果並不困難,畢竟MBTI還是在為無法概括的事物定下方便的標籤,視作類似星座的歸納法就好,要是當作演繹法而讓人生囿於其中,未免本末倒置。總之就是不太認同以個人行為貼合標籤的做法,比如「我是〇〇座所以會有這種癖好」。

但話說回來,我還是樂意反覆把玩:我想知道人格擁有哪些元素、經過如何組合構成,興趣僅止於相較鬆散的程度(不想負責任的傢伙!),於是這種工具很符合我的喜好。

或者可以視MBTI為一道通往全新思維的大門,無可否認,做完第一次測驗後,才開始發現自己倚重哪些元素/功能去建構出「我」,又以哪種方式認識與接觸外界——會用「外界」一詞其實也代表了我的某種認知w

另外是自我認同。例如得出INFP的結果、看到那幅電波感插圖後會感到安心,那就代表「我認為自己與INFP形象更相近」,比起測出自己是哪種類型,這點倒是更加值得玩味——不是說我一定就是INFP,而是在16個類型之中,我更願意成為這種人。正如之前也提過類似的情況,這關乎選擇,而選擇由我而定。

關於認知功能

MBTI似乎在學界不無爭議,加上自己對相關知識了解有限,而且比較懶散,這裡的定位只是「探索一下感興趣的系統」。

MBTI編碼方式容易誤導,所以需要認識MBTI編碼原理,以免輕易將此系統當作星座運用,隨意將模版套在他人身上。除了避免標籤或直接使用人格類型(比如「這傢伙明顯是XXXX!」),可以的話,希望儘量減少使用帶有感情色彩的描述。MBTI更值得留意的是認知功能,因為比起類型更像是狀態或選擇。

嘗試理解中

MBTI-進階篇 (6/9):認知功能基礎 | Stories Tech Biz提到:

每個 MBTI 類型,都有分四個認知功能:主力(Dominant)、助力(Auxiliary)、借力(Tertiary)、不適應(Inferior)。

一般而言,排位越低,越難察覺自己擁有這種能力。

  1. 主導(Dominant)與輔助(Auxiliary)功能

  1. 借力(Tertiary)功能

    令同一16人格類型的人出現差別的功能,但比較難定義。這種功能在遇上困局或不安時,由大腦無意識調度使用,或是在主導及輔助功能力有不逮時用以借力

  2. 不適應(Inferior)功能

    與主導功能互相拉扯相反力量,由於主導功能是「最自然 / 直覺的狀況」,那麼Inferior就是「不適應」,兩者似乎是「光與影的關係」。正常情況下,不會難覺到自己的這種功能。

    與借力功能相似,在受壓時會調度出來,表現出來後到的評價可能是「性情大變」、「這傢伙瘋了」、「我覺得自己失控了」。

個別字母的東拉西扯

感興趣的部份

參考資料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