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收拾書櫃找出的舊物,整本書都泛黃了,自然也忘記了當日購下的原因,不過讀著發現滿驚喜的。本來抱著看工具書的心態,預先在網上看了幾篇摘抄筆記,結果發現用處不大,而且有點誤導(笑)
這本全名是《On Writing: A Memoir of the Craft》,本非坊間那類工具書,加上結構鬆散,倒像隨筆。前半部份是作者從童年至當時的回憶,據他所說都是「Snapshot」——難以串連,彷彿相機定格的畫面,或是之類的片段,然而卻是讓他成為作者的線索。既是回憶,內容充斥著本地用語(題外話,原來CSI是「文化專有項」嗎,都忘光了XD),從居住地、電影或日用品名稱,加上50年代的時代背景,很難看得明白。
神奇的是,看得囫圇吞棗,依然覺得非常精彩。
比起教導寫作的工具書,這本更像是Stephen King親身示範,透過不同的敘事方式,讓人領略怎樣才能寫出引人入勝的文字。這樣一來更有說服力,教學效果說不定也更好(類似Scott Young提到的「」,我也深信效果更好)。正因如此,Book Summary的教條式摘錄根本不能彰顯這本書的魅力。
中段提到的Toolbox才算是教學部份:Stephen King提到在工作(寫作)前可裝備好工具箱,提議相當實用,但這方面可以參考這篇筆記,就不詳述了。
個人更感興趣的是他提到telepathy / 心靈感應的比喻:作者描述一個空間或一項事物,讀者按描述想像畫面,儘管不會完全相同,但兩者的思緒確實透過文字連在一起。看著那段描述親身感受乃至實踐著這項比喻,有種難以言喻的感動。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