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7日星期四

媽媽是超人3


沒想到我也會看明星帶娃看得廢寢忘食,不愧是賈靜雯……昨天還看到半夜兩點,週末要去找特輯看個夠,咘咘和波妞太可愛了。

賈靜雯就是我的幸福泉源(正經臉)現在比起十年前更加成熟溫柔了,而且在節目裡的妝容偏淡,真的很好看,甚至更有魅力了。我喜歡賈靜雯和田馥甄還滿久了(好像剛好十年?),當初看《問題餐廳》的松岡出場又驚豔了一把,乃至看TVB的黃智雯也覺得特別順眼,我大概對這類短臉大眼睛的長相沒有一丁點抵抗力。

好了,總算知道自己喜歡哪一類的顏。

話說回來,賈靜雯和修杰楷很會帶女兒,或者說很符合我心目中的帶娃方式。該黑臉的時候會黑臉,該讚賞的時候毫不吝嗇,而且很直白地表達自己的愛。都說小孩子敏銳,可他們終究年紀尚幼,懵懵懂懂,要是不將愛意宣之於口,他們怎會明白呢,更別說學習如何去向別人表達愛了。

這裡的教法我就很喜歡,咘咘害怕掃地機械人,賈靜雯借口要獎勵她,然後將糖果放在機械人上面,讓她嘗試克服恐懼走近。不是「這有甚麼好怕的」的輕視,也不是強行拖著她走到機械人面前,而是用小糖果利誘,毫無保留地一直鼓勵與讚賞,直至咘咘克服困難了再說道理。看著就覺得溫暖,這種耐心和愛意小孩子總會感受到的,而且會明白父母就是自己的靠山,學會堅強,同時也知道有誰可以依賴。

從各個方面而言,說到底我就是羨慕。

不過能夠看到賈靜雯一臉幸福,也很滿足,最近一直很低落,看著這張臉至少心中沒那麼喪了。

2019年6月24日星期一

漁家傲·秋思

漁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漁家傲,始於晏殊詞「神仙一曲漁家傲」,北宋流行曲調。雙調六十二字,前後闋各五仄韻,句句用韻,一韻到底。

應為1038-1044年出征西夏之時所作,塞下指西夏與宋朝邊境交界(陝西延安附近?)。

秋來雁歸,邊聲四起,而後望見遠山落日孤城閉,當勾起思鄉之情。「衡陽雁去」,湖南衡陽有回雁峰,傳說雁至此峰,不過,遇春而回。

自我提醒,是「千嶂裡」不是「千嶂里」。

「燕然未勒歸無計」,東漢竇憲大破匈奴,令班固作銘勒石於燕然山。此句感傷無奈,充滿文人氣息,不見「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氣魄。喜歡「羌管悠悠霜滿地」一句,羌管比羌笛好,否則總覺得那道氣洩了。

看了Trailer還滿期待《孤城閉》,男裝設計真的很好看,有點私心希望正午陽光拍明朝劇了。Trailer的氣氛真不錯,有點期待圍繞仁宗展開的家國情懷。

2019年6月22日星期六

無題


這幾天早上基本無法思考,腦袋停止運轉,到底是甚麼原因……還是說太陽光跟我八字不合。

這幾天開始看赫塞的《荒野之狼》,必須一提這版翻譯有點難啃,不知道是刻意為之還是怎樣,反正不好入口。但那是後話,看完再說,今天看到這段頓時樂了:

荒野之狼的標記之一是他是個夜間人類。早晨對他而言是一天當中糟糕的時間,是他害怕的,從不曾為他帶來益處的時間。他從未在生命的任何一個早晨真正感到高興,他從不曾在中午前的時間做過任何好事,不曾有好的、能為自己和他人帶來愉悅的想法。直到下午他才會慢慢暖身而活潑起來,等到傍晚的時候,如果是他的好日子,他才會有所生發、活躍,有時變得熱烈而愉快。(P.86)

縱是荒野之狼,也變得親切起來。又想起陸游那句「心如老驥常千里,身似春蠶已再眠」,看到別人懶散的一面就覺得特別可親,而且情真意切,有趣。

逛B站看剪輯,順藤摸瓜看到火箭少女101的這首歌:



最初覺得旋律很喜歡,是我喜歡的圓滿抒情風格。倒是沒想到作詞是青峰,他真的很擅長這種勵志風格,雖然「我」字跟「光」字用得有點多,不過輕鬆聽的話還不錯。從前進、經歷挫折、望向盡頭看到那束光,再驀然回首發現「那光就是我」,很喜歡這個過程,很溫暖。

廢話那麼多,其實我主要想說的是我發現吳宣儀很好看。
第一眼就很吸引那種,笑起來特別溫柔但又很勾人,真好看。
越來越不清楚自己喜歡哪一類型的顏。

2019年6月20日星期四

如見青山


某日在B站看到有人盤點經典古風歌,第一首是河圖的《傾盡天下》,彈幕有人問這是甚麼歌,不禁默默慨嘆(。)想來,第一次聽傾盡天下也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時候的很多歌手如今都低產,當然更主要的是我沒怎麼留意古風歌了。

起初聽歌時會特地背歌詞,以前特別喜歡Finale的作品,傾盡天下、如花、家鄉,還有後來對我來說已經比較新的春風一顧、長安不見,還有三世,雖然歌詞不及前幾首但我很喜歡三生三世的梗,而且結尾兩句是畫龍點睛之筆,很有如花的韻味:
總有人奮不顧身 一心在傳說沉淪
總有人似陌路人 聽這段往事話本
墨明棋妙的佳人如夢令、月雲舞袖、書成畫未都不錯,再後來或許中二病時期過去,就能發現歌詞其實很不自然,以堆砌文字為主,也看不明白內容。後來的歌大多聽曲為主,放棄看歌詞了。

挺久沒留意古風歌了,最近這首旋律我滿喜歡的。




近年似乎以niconico唱見的影片風格為主,這首先不說佛印是不是畫得過份好看,歌曲活潑自在,少年朝氣撲面而來,平日聽的古風歌多是愁雲慘霧情情愛愛,這首別有一番風流,真有趣味。

好奇下又看了歌詞,三四字的短句生動跳脫,特別喜歡「青山」那幾句:

何許人 妄說禪
物與我 是兩般
竟說見你好似見青山
真癡兒,不懂禪
物與我,皆為幻
見我豈不猶如見青山

江湖傳說裡,蘇軾與佛印一向喜歡鬥嘴,這段也化用了這個典故,三字一句非常活潑,就像是兩人在爭物我是否為一,於是一個說「見你如見青山」,一個又說「見我否就如見青山」。看似辯理,實則有情,傻且真。出家人不打誑語,如見青山便顯真摯;少年才子愛開玩笑,如見青山則見風流。

《賀新郎原詞》(上闕)
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遊零落,只今餘幾?白髮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問何物能令公喜?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

「見我豈不猶如見青山」,多半也是情貌相似(PV畫風限定)。

這樣的交情多可愛。

2019年6月13日星期四

612

比起四年前的心境不同了。
當年因為立場原因,不敢經常聽這首歌。但這首的歌詞我一直很喜歡,如今想通了,去他的立場,我要是因為這樣就避開一首好歌,不就跟我討厭的人一樣了麼。現在一天播上十次,我都聽得坦然,當真暢快。
題外話,文藝作品還是要與作者立場分開才行,不然會錯過很多。


談不上憎恨政府,那種詞語的情緒太過強烈了。面對中共此等龐然大物,香港政府難做,警察也難做,更重要的是,當他們抱著打工的心態做事,就不能寄望具有魄力的領導團隊出現。

另一方面我也反對遊行。「阻住條街」、「阻人搵食」從來都不是反對的理由,當年討厭遊行或是近年泛民和本土派的行為,卻想不出有力的理由,於是不免拾人牙慧。我不喜歡他們很多的抗爭方式,比如塞地鐵就是小學雞又無謀無略的事,在大學廣場以理所當然的口吻叫人參加,也令人心生反感。到了昨天才明白真正反對的理由。

誰若碰到這個他
能為他了了這小心願嗎
無力協助他嗎 也願你任由他
騎著世上最終一隻白馬
這固然是浪漫化的表達,但Wyman確實捕捉了那些人的心願。這兩天看著電視的畫面原來不是反感,是抗拒。我是傾向逃避衝突的人,只要感覺到不平和的氣氛,就本能地自我抵御。可是他們抗爭行為底下的心意是真實的,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只是站立場,有多少人只是為了發洩,但總有人——即使可能很少——是真的抱有理想,仍不願意放棄這個城市。然後才發現,我才是「跌倒兩次吧 就再不相信愛」的那種人。

我不覺得有必要改變自己,只是四年過去,想法有一點點改變而已。

最後即使走進浮砂 沉沒中 也會發出光亮嗎
臨近破滅一下 要是信任童話
還是有望看到天際白馬

很難抱有甚麼期待了,對很多人都談不上信任,但這段歌詞確實打動過我。



2019年6月7日星期五

騎士文學

逛知乎看到這條問題:騎士文學是怎麼產生的?,基本上資料很充足,可以參考。
簡單做點筆記。

11-12世紀是西歐文學興起的時期,作品數量大增,當時主要流派(回答者多以法國舉例,以下分類相信更適合中世紀法國的情況):

  • roman(暫稱為羅曼):宮廷愛情題材,騎士文學屬於此派別
  • chanson de geste(武功歌):歌頌武功勳業,如《羅蘭之歌》
  • epic(史詩):描述大規模戰役的長篇敍事詩,歷史久遠。題外話,顧隨曾指出中國人欠缺這類文體與作品

chanson de geste與epic具有政治意義。兩者離不開征戰題材,同樣與宗教關係密切,比如其中一個回答所說,大領主尊崇教廷,提供獻禮與庇護,可換來教會對自身的合法承認與加持(教會舉足輕重的地位就不詳談)。在伊斯蘭教與基督教衝突的背景之下,這兩種作品首先鞏固此宗教框架,另一方面亦起了宣傳效果——提倡勇氣與無畏精神,鼓勵為教廷建功立業、奮力作戰。

騎士文學(chivalric romance)繼續上述兩種流派的背景,同時涵蓋了宮廷愛情的元素,所以回答者指出其著重描述「權責」與「愛情」。這類文學卻有別於chanson de geste與epic:

首先是作者。宮廷抒情詩人出現,法國、西班牙、意大利的話就是抒情詩人(Troubadour)。他們教育程度更高,有部分更是貴族,而且以侍奉宮廷人員為職責。(回答者提到這裡的宮廷與中國宮廷意義不,「宮廷」這裡是指大小領主所居之處?所以聽眾以騎士為主?)假設是這樣,那麼可以受眾與侍奉對象切入。

受眾為騎士階級,所以以騎士為主要描述對象,理所當然要塑造成正面的形象,而且符合基督教的背景,引用acel rovsion的回答:
宮廷本身還是由軍功勳貴組成,對於武士階級的塑造就成了藝術家們的主要主題。而將騎士階級的主要權責強調在作品中,並且將他們和基督教倫理中的「宗教衛士」聯繫起來,開始創作基於現實征伐和民間傳說為主要資料的詩歌作品,但是背後還是要放在基督教倫理的背景下。這樣,本來殘暴的武士階級在這種敘事下被塑造成為上帝而戰的清教徒形象,忠誠,禁欲,遵從不成文法,尊重女性,在本地享有榮耀。
感覺像是宣傳教化 + PR的作用。

另外是侍奉對象。當時很多貴族女性身份地位顯赫,她們也是提動宮廷文學的主要群體,Eleanor of Aquitainen及其法國女兒Marie of France就是例子(順帶一提Eleanor of Aquitainen是真的強人,拍做電影應該會很好看)。既然貴族女性是米飯班主,自然要投其所好,為騎士文學加入宮廷愛情元素無可厚非,acel rovsion的回答已經是很好的解釋:
庇護的文人為了博得女主人青睞而寫贊詞,courtly love的故事模式簡直提供了最佳模板:女主角高貴、冷漠、可望而不可即,追求者對其頂禮膜拜,傾其所有以博美人一笑──真是簡潔淺顯卻又有效的恭維+表忠心最佳方式了。
從這個角度來看,就像是為取悅僱主而創作好看的讀物了。對愛情的正面描寫與追求,其實也是對理想的追求,這似乎也是西洋文學的特色。

另一方面,對騎士文學的「文學價值」很感興趣。本來想說文學性,但更顯「花哨」(非貶義)、詞藻、題材似乎都不完全是判斷文學性的條件——扯遠了。騎士文學有別於史詩,似乎與「傳統、經典、精英」等字眼距離較遠,亦有別於當時的教會文學(畢竟是歌頌愛情的作品),是否於當時而言,可將之稱為流行或通俗作品?